陳俊志是誰?Google首頁致敬台灣同志紀錄片導演 永遠的美麗少年為LGBTQ+發聲
image source: 翻攝自Google
文/蔡瓅萱
今(1)日Google Doodle紀念已故台灣導演陳俊志,在Google首頁以陳俊志手持攝影機的插畫加入彩虹元素向他致敬。究竟這位導演對台灣影史有什麼特殊意義,Google Doodle又為什麼要選在今天以首頁圖紀念呢?快跟著《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一起來看看吧!
發表多部同性戀紀錄片 為台灣LGBTQ+族群發聲
陳俊志(1976-2018.12.10)為台灣同性戀紀錄片導演,同時也身兼作家及性別人權運動者的身分。其作品聚焦於弱勢議題關懷,尤其特別關注同志生命故事,不只以同志紀錄片深深影響台灣電影,在台灣的同志運動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
自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陳俊志前往紐約市立大學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在1997年他發表了首部同志紀錄片《不只是喜宴》,從在台北公開舉行婚禮的第一對同性戀伴侶的角度出發,帶大家看見LGBTQ+族群在台灣的處境。該片獲得超過15個國際同志影展的邀請,也讓陳俊志開始以「同志紀錄片導演」的身分在世人面前嶄露頭角。
「同志三部曲」影響台灣社會 《人間.失格》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
在相對保守的年代裡,陳俊志並不避諱自己的同志身分,拍攝了多部以同性戀為主題的電影,成為台灣同志運動的重要人物,更以「同志三部曲」喚起台灣社會對此族群的關注與思考。1999年3月1日,同志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美麗少年》成為台灣第一部在電影院放映的LGBTQ+主題紀錄片,聚焦3位同志少年的生活與他們和家人面對的社會壓力,在大眾仍普遍對同志族群存在偏見和歧視的社會風氣之下,該作品對於台灣同志運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也獲得無數獎項。
之後陳俊志又陸續發表了同志三部曲的二、三部曲《幸福備忘錄》(2003)及《無偶之家,往事之城》(2005)。此外,還有關注性騷擾議題的《玫瑰戰爭》(2002)及記錄歌仔戲男同志生活圈的短片《酷兒舞台》(2006)。其文字自傳作品《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更是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除了這些作品外,陳俊志對同志議題所投注的心力,也對台灣社會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像是他對「玫瑰少年」葉永鋕之死的長期關注,並以報導文學的形式寫出的《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便是促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力之一。
2018年12月10日,陳俊志因心因性休克亡於家中,進行到一半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影片製作,也成為他永遠的遺作。為了紀念這位不斷替LGBTQ+族群發聲、爭取權益的偉大導演,Google Doodle特別選在《美麗少年》首度在台灣電影院放映的3月1日,以首頁插圖向其致敬,同時也提醒社會,不要忘記前人為了性別平權所做的努力。
跟不上最新話題、聽不懂網路流行語?
小孩子才慢慢爬文搜尋!
聰明人都在訂閱【網路溫度計Line Notify】
一鍵就訂閱,話題不漏接:https://urlink.io/j72VVVk8
想要租屋買房嗎?快來【房產溫度計】
給你完整的房市知識:https://house.dailyvie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