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平面道路
行人穿越設施
現場會勘
意見收集
行政作業
拆除工程
全台人口最多的縣市,人口紅利帶來經濟成長、交通繁忙
交通號誌不發達、禮讓行人概念不普及的年代
人行陸橋成了不少新北市民的安全通勤之路......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鄭如芝
時代更迭,人車變多了,道路更顯狹窄,歷經多年風吹雨淋的人行陸橋,從嶄新竣工啟用,變得斑駁老舊,當年的顯眼地標,如今成了空間障礙物。
減法工程收藏起一座座人行陸橋昔日回憶,讓白鍵上的天空,重新展現。
維護行走安全,早期新北市許多學校門口連接人行陸橋,學生們只要一步出校門,上樓、下樓即能安全抵達對街,讓馬路不再是虎口,而是一條安全的返家路。為發揮人行陸橋的「行人安全守門員」功能,因應不同型態的路口,陸橋樣貌多元化,有單純連馬路兩端的一字型、多個出入口的ㄇ型、口字型。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張瑋真
新北市人行陸橋數量、演變歷史與人口成長相關。在台灣70年代之後,新北市人口增加100多萬人,車流量急升,加上早期禮讓行人觀念較不普及,為保護行人避免人車衝突而設置人行陸橋;80年代之後,交通號誌普及,行人安全得以保護,陸橋興建數漸趨緩。
板橋小東門陸橋(興建年份民國62年)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鄭如芝
興建陸橋的歷史與建造,聽聽專家怎麼說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藍勻瑋
早期為了不影響車流、保護行人安全
評估建造陸橋、地下道
計算出有多少交通流量、有多少行人
行人與交通流量衝突嚴不嚴重
計算出有多少交通流量、有多少行人
行人與交通流量衝突嚴不嚴重
早期為了不影響車流、保護行人安全
評估建造陸橋、地下道
台灣第一大城市「新北市」,人口數將近四百萬,過去為了行的安全
陸續蓋了有154座人行陸橋,至今共拆除了43座,進行中的「減法工程」
拆除閒置人行陸橋後,民眾:「視線都亮了起來」
都嘛沒人在走
家裡都被看光
開車有死角
店面都被擋住
天際線都沒了
陸橋示意圖
拆除陸橋
為視線開路
43座閒置人行陸橋
那些年陪著你的它,這些年一一消失
減法的樂章還沒停
換個方式,繼續聆聽這座城市......
一同展望未來的樂譜
找到煥然一新的街道風景
拆除閒置人行陸橋,是新北市升格後施政重點之一。目的是要把路權還給周邊居民,採訪團隊走訪幾個成功拆除的區域,有祖孫三代的回憶,也有街坊鄰居陌生變熟悉的故事。
延伸閱讀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周珮瑜
那些陪著民眾三、四十年的回憶,沒有隨著人行陸橋拆除就被遺忘;原地設置QR Code地磚,透過手機掃描,看著陸橋歷史的「橋誌」和相片,實體已消失,陸橋與人們之間的記憶與情感還繼續著。
新北市原計40座地下道,骯髒惡臭加上使用率低,恐成治安死角,未來這些不安心,請拋諸腦後。
自101年來陸續封掉7座,目前共計33處地下道,其中有8座人行+車行,25座純人行地下道
2022年開始全市11區,25座純人行地下道,定期辦理存廢討論,城市進步進行式,這趟安居樂業的旅程,不再向下,「減去」陰暗角落,「加上」天光照亮回家的路。
除了陸橋、地下道,新北市第一段,以兩年為一期,階段性方式逐年改善,全是現存人行道的變電箱;立即須改善的變電箱390件,推動計畫以來2020年原定改善190件,速度超前來到250件,2021年也改善180件,2年共計完成430件,111年預計改善102件;截至七月初已經完成65件,透過整併或減量,給民眾不繞路的旅途。
板橋火車站延伸至府中捷運站一公里的距離,一端時尚新城,一端是百年古城;方圓一公里,視覺可以穿越古今,味覺可以嚐盡百味。天空下的白鍵,串起雙城步道,腳步隨意踩出屬於你的雙城新曲調。
新北市減法工程至今歷時三年半,要讓民眾有感,從人行陸橋、地下道變電箱,年底府中雙城計畫完工,但減法工程的腳步不會停,約好了,改天一起到新北散步。
照片提供/新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 攝影/林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