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故宮、海生館...2025熱門博物館TOP 10洗牌!長知識、美照、遛小孩一次滿足
奇美博物館埃及展早鳥票搶翻天,故宮百年推出一系列重量級特展!根據觀光署公布2025年1月至8月造訪人次,你造訪過幾個?

台灣人越來越愛逛博物館!
逛博物館不只可以拍美照,還可以快速瞭解一個城市,更是追求知識、親子共遊、感受藝術與文化的絕佳選擇,無論是歷史古物、自然奧秘,還是互動科技,博物館早已跳脫「只能看展」的刻板印象,成為假日放鬆又有收穫的熱門景點。《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十大熱門博物館」,包含奇美博物館、故宮南北院、科教館、海生館等,讓你一次掌握最多人朝聖的文化景點,看哪一間是你還沒打卡的必去清單!
No.10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2,598,582
去年榜單中未入榜的科教館,今年則成為黑馬,一舉擠進前十名。科教館是一座將「日常科學」化成互動體驗的館所。館內展品涵蓋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物理、化學等領域;並提供中小學科學展覽、台灣國際科學展覽、各類科教研習活動、大眾科學講座、行動科學館巡迴教育等各種科學活動,讓民眾能夠了解科學新知及增廣見聞。
2025年6月傳出一名高中女生同時錄取台大醫學系與電機系,但遭爆料其科展作品「疑似抄襲」指導教授過去的期刊論文。對此,科教館決議,經專家重新審核作品,宣布「撤銷科展作品獎項」。網友表示,「科展真的很難,幾乎都是博士班程度」、「多元升學,軍備競賽」。
No.9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2,593,906
位於基隆市潮境公園旁的海洋科技博物館,是一座「走進海底世界、走向科技未來」的體驗型場館。館內設有主題館、海洋劇場、潛航模擬、貨櫃船展示、海洋環境互動區、兒童海洋遊樂廳等多種展區。
海科館緊鄰海岸線、潮境公園等網美景點,吸引不少民眾參觀。但2025年9月傳出暱稱「波波」的明星動物波口鱟頭鱝,因傷口感染身亡,後來又傳出保育類龍王鯛也因水管破裂卻沒人發現而喪命,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也為此開罰。館方本來要轉移波口鱟頭鱝,但過程中波口鱟頭鱝意外擦撞到水槽或造景礁岩致牙齒受傷,連帶食慾受影響,雖盡全力治療,並投放抗生素,但仍不見效果,最終因細菌性感染死亡,未來會進一步檢討,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No.8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779,806
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主建築融合水墨、飛白、渲染三筆的書法意象;院區佔地約70公頃,博物館區20公頃、園區50公頃,戶外景觀優美、設有人工湖、遊憩設施及親子互動區。除了館藏故宮典藏外,更以亞洲藝術文化視角呈現文物與現代展覽。
2025適逢故宮百年,故宮南部院區推出「江戶浮世之美」、「抵岸—海洋東南亞的文化交會」等大展,其中「江戶浮世之美」橫跨17至20世紀的218組件珍貴浮世繪作品及相關文物,內容聚焦於江戶時代日本市民的城市生活、旅遊樂趣、跨界交流等面向。網友表示,「浮世繪才展出5天,展冊就賣完了」、「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神奈川沖浪裏,這次展出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也是一大看點」。
No.7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1,500,830
位於高雄的科工館,是南台灣首座應用科學與工藝結合的國立博物館。館內展示機械、工業設計、應用材料、電子科技等應用面主題,並具備互動體驗區。展館以「從製造到創意」為脈絡,引導訪客理解科技如何轉化為日常物件。
「teamLab共創!未來園」2025年6月登陸科工館,十大主題透過沉浸互動、光影投射形式,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網友表示,「台北之前有辦過實在~自行評估」、「貴」、「場地有夠小門票價格也不親民」、「要場地大推薦有機會去東京的,台灣場地受限都無法很大」。
No.6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529,512
坐落於屏東縣恆春半島的海生館,是亞洲知名的大型海洋生物主題博物館。館內分為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展示白鯨、企鵝、海豹及多樣珊瑚礁生態,並有餵食解說、觸摸池、夜宿海生館等體驗。 館內展出全台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吸引不少生物愛好者朝聖。
海生館2025年5月販售的一款水豚公仔意外掀起討論,該公仔造型因呈現「疊騎姿勢」並手持小刀的設計,被部分網友認為畫面略顯不妥,引發網友熱議,「疊在一起就是交配喔?人類不只看人類才會帶有色眼睛」、「這個應該是淘寶一個10塊錢的吊飾」、「還以為是媽媽要幫小孩刷牙」。對此,海生館回應,該商品是外包廠商未經屏東海生館審核擅自上架,接獲反應後,海生館第一時間已要求立即下架,並依合約規定罰款。
No.5 奇美博物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394,789
奇美博物館是南台灣極具魅力的私人博物館,館藏橫跨藝術、樂器、兵器與自然史四大領域。建築風格採西洋古典美學設計,外觀莊嚴、柱式宏偉、整體氣質彷彿置身歐洲宮廷,搭配寬敞園區、雕塑大道與奧林帕斯神像群,成為人氣打卡景點。常設展中,「小提琴典藏」全球聞名、兵器廳展示亞洲豐富兵器、自然史廳更展示從五大洲收集的動物標本。
此外,2025 年10月更推出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的《埃及之王:法老》特展,引起高度話題,吸引大批民眾搶票。網友表示,「10萬張秒售是⋯搶演唱會嗎」、「請奇美博物館跟黃牛拚了,再釋出10萬張,我會多買一些紀念品的」、「沒實名制+限量,加開再多票數都一樣,就是被用自動程式的黃牛搶光」、「求天選之人轉讓兩張票,祝你上廁所都有衛生紙、開車出去都有停車格」。
No.4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1,214,513
作為台灣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全年免費入場,自1988 年開館以來,致力於收藏、展覽與研究台灣現代與當代視覺藝術。建築設計呈東西向長條形,地下兩層、地上三層,搭配戶外雕塑與草地休憩空間,讓觀眾可在藝術館外也享受綠意。內部展覽空間多元,包括 15 間展室、「U‑108 Space」沉浸式科技場域、VR 藝廊「漂浮島城」等,將視覺藝術與科技、互動結合。
有網友在Threads上抱怨,只要台北或高雄有比較厲害的展覽就要把國美館拉出來鞭的人到底是怎樣 ?「請問是只有國際大展看得懂是不是?每個季度換展都超愛去國美館,認識台灣很厲害的藝術家,不要只會看畢卡索、莫內、梵谷、克林姆好不好?」有人表示,「定位就不一樣,跑去藏壽司問人家怎麼沒有高級鰻魚飯? 」「不得不說,無序樂章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展」、「國美館還可以看到很多一般來說比較少人關注的東南亞、中南美洲藝術家的數位或實體展覽」。
No.3 國立中正紀念堂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2,790,084
中正紀念堂園區面積約 250,000 平方公尺,主建築高 76 公尺, 蘊含多重象徵,藍白兩色象徵中華民國國徽,「花崗石84階+大廳5階=89」階梯呼應蔣中正享壽 89 歲,主體採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中正紀念堂周遭還有廣場、劇院、音樂廳、庭園、迴廊構成完整文化打卡場景。 民眾每個整點可在中正紀念堂前方的民主大道觀賞三軍儀隊交接儀式,園區亦常舉辦展覽、社會運動影像展,成為城市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
中正紀念堂即將邁向新定位!行政院2025年6月同意將其轉型為「民主教育園區」,未來將以「保存歷史記憶」與「推廣民主教育」為雙核心目標持續推動。此轉型計畫一出,隨即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拆不了就該改名」、「政府不是一直喊,被刪預算沒錢嗎?怎麽還有錢做改名工程?」
No.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2,614,68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台灣科教旅遊的亮點,館內分設 地球環境廳、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科學中心、立體與太空劇場等多樣展區。展品包羅礦物、化石、動植物標本、太空科技、人類文化演進等,並搭配互動遊戲、設施操作,讓參觀者在玩樂中學科學。
科博館歷時5年籌劃,2025年9月推出台灣首座大型礦物常設展《大地瑰寶》,展區分為3廳、近600坪,匯聚30餘年珍稀礦物蒐藏,現場精選1700餘件礦物標本。有網友將礦物比擬成食物,各種美食系看展文引起不少人討論,「滷牛肚」、「東坡肉」、「有像有像」。
No.1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2025年1至8月造訪人次:1,446,002
故宮是中華文物典藏的重要所在, 收藏件數逾70 萬件,涵蓋青銅器、書畫、陶瓷、玉器、善本古籍、工藝品與宮廷珍玩等,相當珍稀。
2025年適逢故宮邁入百年,院方推出一系列重量級特展為院慶揭開序幕。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6月全新啟用的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經歷兩年整修後,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盛大回歸,展出雷諾瓦、梵谷、馬諦斯、賽尚等38位西洋藝術大師、共計81件經典畫作。總統賴清德指出,台美兩大博物館努力兩年多促成這次展覽,鼓勵民眾進館觀展,絕對值回票價。網友表示,「不推薦假日去,很多人去只是為了拍照,很難好好看展品」、「已看過,推薦」、「好感動,當年在紐約看過的名畫,在台灣也能再次看到」。
10月故宮百年院慶主展也不容錯過,包含「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與南北院同步舉辦的「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三大特展,從書畫、文獻到文物經典全面出擊,展現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國際交流視野,為百年院慶注入歷史與現代交會的藝術火花。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27日至2025年10月26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