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焦慮你也有?十大上榜原因大公開 專家、企業分享幫你加強職場力
從談薪到情緒調整,整合專家與心理師的實用建議,包含履歷、自我介紹與面試要點一次到位,帶你穩住步伐、走出焦慮,順利完成職涯轉折。

物價狂飆、薪水卻動也不動,讓越來越多人過得像在「月光生存戰」中掙扎。尤其一到年末,這種壓力被無限放大,有人對長期加班心力交瘁;有人被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壓得喘不過氣;也有人開始懷疑,是不是該轉個彎,換個跑道,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主導權。
根據1111人力銀行《上班族薪資滿意度》調查結果,高達92%的上班族認為薪水偏低,83.7%坦言今年確定加薪無望。調查也指出,有67.5%曾透過跳槽為自己加薪,而在同職位凍薪的平均時間長達3年5個月。努力與回報的落差,讓不少人萌生轉職念頭。
但想轉職,說得容易、做起來卻五味雜陳。新的挑戰、未知的風險,加上心理壓力,總讓人猶豫不決。《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盤點十大轉職焦慮,帶你一探多數人卡在「想走不敢走」的真實原因。
No.10 改變生活現況

轉職,不只是換公司,有時更像是人生被重新洗牌。作息要重設、壓力要重開、連朋友圈都得更新。你怕的,其實不是改變,而是那股「生活失控感」,通勤變遠、假日不對頻、甚至連租屋都得搬。熟悉的節奏被打亂,就像原本背熟的歌,突然換了key。你當然會怕唱走音。
可仔細想想,現況真的穩嗎? 那種每天被疲憊追著跑、卻看不到成長的焦慮,其實也是一種被困住的失衡。轉職帶來的不確定,也許麻煩,也許混亂,但有時正是重新整理人生的契機。沒有人能一次就把生活調整到完美。你能做的,是從小地方開始,換個節奏、換個方向,讓每一天都比昨天更靠近你想要的樣子。
No.9 薪資不如預期

當你滿懷期待地「跳槽」,卻迎面撞上降薪的現實,那份衝勁瞬間卡在喉嚨。能跨進夢想的產業,卻得重新調整生活品質與財務規畫,這一來一往,誰不猶豫?
像是一名任職國營事業三年的網友,想追求更快的職涯成長,決定挑戰科技業。新工作能準時上下班、還有進修資源,但核薪卻比現職少了10萬元,讓他陷入抉擇,該為未來發展接受降薪,還是等待更合適的時機?這份拉扯,正是許多轉職者共同的焦慮。底下留言也各有立場,「沒進去前,你也不會知道部門實際工時」、「科技業的薪水都是加班費疊起來的」;也有人覺得「13年才95萬,想不到不去科技業的理由」。對多數人來說,轉職最大的挑戰不是能不能勝任新工作,而是能不能撐過前期的不穩。
No.8 無法勝任新工作

很多人轉職期最大的焦慮,不是工作量多,而是怕自己做不好、跟不上,擔心拖累團隊。新環境、新制度、新挑戰,每一項都像測驗,還沒開始就懷疑,「我真的能勝任嗎?」有時不是能力不足,而是還不熟悉節奏,才讓人覺得心慌。
信義房屋舉辦的「一日房仲體驗」,讓這份不安有了出口。參加者能親自走訪商圈、體驗開發情境,學習使用房仲AI工具輔助工作,還有資深夥伴分享經驗;透過真實情境的演練與專業指導,讓參與者不僅了解工作的樣貌,更能從中找到重新出發的自信起點。
No.7 家人、朋友不支持

有時最難承受的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最親近的人不理解。當你滿腔熱血準備轉職時,家人朋友的一句「這工作穩定多好,幹嘛要換?」就足以讓人動搖,那份被質疑的無力感,往往比不確定的未來更讓人焦慮。
心理師周欣穎提醒,與其辯解,不如用「我」開頭的語句表達理解與準備,例如「我知道你擔心,但我已經評估過半年內的風險,也有過渡方案」,並拿出具體資料,如轉職計畫、預算與風險評估,讓對方看見你的準備與計畫性;同時可尋求部分支持,例如先從兼職或進修開始,讓家人放心,也讓自己能在過渡中前進。
若仍得不到支持,也別急著對抗。可以先練習延遲反應,聽到刺耳的話先深呼吸5秒,等情緒穩定後,再理性回應;也能透過自我對話安撫情緒,像是告訴自己「我知道我在害怕,但這只是過程的一部分。」心理師周欣穎建議,可同時建立支持系統,無論是朋友、社群,或專業諮詢,讓情緒有出口,就能在壓力中穩住自己。
No.6 放棄累積的專業與資歷
轉戰新領域時,心裡總會冒出一個聲音「我在舊公司是專家,現在卻得當個什麼都不懂的菜鳥?」尤其對待在職場多年的上班族來說,放下熟悉的系統、人脈與成就,幾乎就像清空經驗值,重新開始。
但沒有一段經歷是白費的,你的舊專業也能成為新領域裡的「獨門武器」!像從餐飲轉職到房仲的人,能把面對客人、解決問題的臨場反應運用在談判與帶看;從零售業跨入房仲者,則善於傾聽需求、建立信任,這些能力都是成交關鍵。
信義房屋舉辦的線上說明會,正是為了讓想轉職的人更了解自身優勢如何轉化。活動會由房仲前輩親自分享從不同產業跨界的心路歷程,並解析如何把原本的專長、服務經驗或銷售技巧延伸到房仲工作。透過真實案例與互動交流,參加者能更有方向地評估自己的職涯轉換,也找到運用過去努力在新舞台上繼續發光的方法。
No.5 跟新公司文化不合
有的公司強調「狼性」,有的追求「佛系」;有的愛開冗長的會議,有的只用通訊軟體溝通。一旦新公司的核心價值觀跟你「卡卡」不合拍,每天上班都會像穿著不合腳的鞋,走一步都不舒服,有人分享「剛報到的第一天就感覺不對,馬上就有想離職的念頭」。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其實這些「不對盤」的徵兆,面試時就能察覺;像是面試主管的語氣、互動方式,是否讓人感覺親切、開放,也能主動反問「公司比較重視團隊合作,還是個人表現?」從回應中就能初步感受文化氛圍。
若入職後才發現問題,也別急著懷疑自己。楊宗斌建議,可先向資深同事請教,了解公司慣用的溝通方式,或公務處理流程,再依照自己的步調調整。不用急著迎合,只要找到平衡點,也能在新環境裡重新站穩腳步。
No.4 難適應新環境、同事

想像一下,明天就要到新公司,腦中開始上演各種小劇場,像是不知道新同事好不好相處、午餐要跟誰吃、主管會不會太嚴格;還沒進公司,焦慮就先報到。
這種不安,其實是面對未知的本能反應。若能提前接觸真實的工作情境,心裡就會多一份踏實。像信義房屋舉辦的「一日房仲體驗」,讓轉職者能提前感受職場氛圍、了解團隊文化,並與店長面對面交流,先了解其中的挑戰與成就。
統一超商也採取相似做法,與勞動部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合作,舉辦中高齡族群的體驗式徵才與職前課程。透過「先體驗、再面試」的方式,讓想重返職場的人親自體驗門市工作內容與互動氛圍,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投入。這樣的做法,讓轉職不再只靠想像,而是在真實體驗中找到踏實的信心。
No.3 不擅長面試、談薪資

有些人天生不擅長面試,面對面試官就會緊張,只要想到要面對主管提問、介紹自己,就會壓力山大;更別說談薪水時腦袋一片空白,只能急著說出「依公司規定」,事後越想越懊惱。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指出,許多求職者的焦慮在於「要不要主動說出期望薪資」,怕開太高被扣分,結果反而屈就於不理想的條件。其實在當前缺工時代,求職者可以適度表達自己的期望;楊宗斌建議,面試前可先透過求職網站查詢同類職缺,了解與自身學經歷、技能相符的薪資區間,心裡有底才能談得有自信。
網路上也有許多人分享面試與談薪的經驗,建議上網爬文、事先做功課,或預想幾個常見問題,提前想好如何應對,都能在面試當下更從容,也減少緊張與不安。
No.2 轉職期收入不穩

提離職的那一刻,心裡像鬆開了緊繃的繩子,爽快又自由。但這股輕鬆沒維持太久,想到下個月薪水不會再入帳,看著銀行存款一格一格往下掉,夜裡的焦慮也跟著上升。每月固定的房貸、電話費、水電費照樣報到,連想犒賞自己吃頓好一點的飯,都會在點餐前默默打開手機試算,這一餐能吃嗎?
一名旅居荷蘭的台灣網友以「待業多久你會覺得絕望」開頭,在找到現職前待業長達八個月,雖有伴侶支持仍難掩焦慮。長期投履歷卻毫無進展,大約半年就讓他的心態跌落谷底,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很沒用」;後來透過在社群發起求職交流、幫人解答問題,才逐漸走出低潮,重新找到信心與工作機會,貼文吸引6.9萬人次瀏覽,引起網友共鳴。
有人分享「我覺得台灣人只要一待業,家長那關就過不去了」、「想當年第一次找工作找到哭就是在比利時,有夠久又很難找,而且還只是找些小打工,有經濟壓力真的撐不住」、「我才三個月就撐不下去了」、「我也是找了整整五個月,一邊在超商打工一邊面試被打槍,一邊懷疑自己的能力」。
No.1 年齡因素
坐在電腦前看著職缺,總會默默把年齡代入,好像一過某個數字,市場就開始對你不友善。這種「我還能被選擇嗎?」的念頭,讓人感到時間的殘酷,網友感嘆「科技業真的超過30很難跳,沒什麼公司想收」、「年紀過了30很焦慮,父母一直問為什麼轉職?」
心理師周欣穎指出,年齡帶來的不只是時間的流逝,還有整合能力、判斷力與耐性;真正的競爭力不是「學得多快」,而是能否靈活運用、學會選擇。她提醒,面對焦慮時要先允許它存在,因為那代表你正在做一件需要勇氣的事;你可以試著對自己說「我現在感到害怕,因為我正在做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當接受焦慮的情緒後,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法,逐步建立自信:
轉換語言:把「我學不會」改成「我正在學習中」。
設定小目標:例如更新履歷、學一項新工具。
給自己回饋:每完成一項,就對自己說「我做到了」。
當注意力從「結果」轉向「過程」,行動本身就會成為自信的來源;與其盯著「自己還沒達成什麼」,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我正在進步中」或「我今天做對的事」。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16日至2025年10月15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