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獎在13號宣布經濟學獎得主為法國學者Jean Tirole後告一段落,沒得獎的各領域天才們只好繼續他們漫長的等待。每年的諾貝爾獎總是吸引不算小的版面,弔詭的是,在媒體拋出一個又一個不熟悉的名子,以及為其他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子惋惜的同時,似乎很少人真的了解獎項代表的意義,和社會的關聯。 三年前,PTT八卦版上就有神人畫了這樣的一張圖,解釋iPhone用了幾個諾貝爾獎(當然所有的智慧型手機其實都適用)。沒有科學家們努力不懈的研究,現在的世界絕對會是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為了響應諾貝爾獎的科學精神,DailyView統計了在物理、化學、生醫、文學、和經濟領域得獎者們的網路聲量,選出聲量最高的十位學者。一起來看看有那些人吧。 |
愛因斯坦, 1879-1955 大家都知道他很聰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麼。舉例來說,假如沒有相對論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GPS,就是那個導航、找手機和打卡會用到的GPS。它讓科學家可以調整高速運轉的衛星和地表上的時間差距,否則的話衛星升空不到兩分鐘就沒用了。 雖然大家對愛因斯坦最有印象的是相對論,他卻是憑光電效應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獎(相對論是陸陸續續才出現證據支持)。那沒有光電效應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就不會有電視、條碼、CD、和網路。另外數位相機也不會存在,這樣就沒辦法自拍了,欸不對,連手機都不會有。 現在知道愛因斯坦有多威了吧。 | image source: 315che | image source: hkgolden |
image source: businesstoday | 李遠哲, 1936- 在1986年藉由獨特的交叉分子束法對化學動態能的研究獲得化學獎,為迄今唯一一位台裔的受獎者。之後返台參與教育改革,可惜以失敗告終。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 另外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小八卦是,因為李遠哲認識台裔美籍好手張德培,所以返回台灣後積極地替新生代網球好手尋求贊助,前後培養出盧彥勳、詹詠然、謝淑葳、王宇佐等,開創20世紀初迄今台灣網球的黃金年代,其中盧彥勳在2010年溫布頓決賽中殺進八強,創下台籍球員在大滿貫男單賽中的最高紀錄。 雖然李遠哲在政治、和教育政策的參與上有諸多爭議之處,但他對台灣科學和網球發展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 |
居禮夫人, 1867-1934 愛因斯坦以後第二容易被捏造名言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大名想必大家從小聽到大,除了是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和第一個連拿兩個獎的得獎者)以外她的具體貢獻是什麼呢?她發現並且創造了「放射能」(Radioactive)這個詞(從Radium-鐳而來),所以沒有居禮夫人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蜘蛛人(被「radioactive spider」咬到),和Imagine Dragons這首超讚的歌了。 好啦不開玩笑,沒有放射線的研究,現在就不會有X光,癌症的話也無法做放射治療,更不用說之後由放射能衍生出的各種現代物理學基礎了。 | image source: youtube |
「居禮夫人是唯一不會被名聲腐化的名人。」 image source: mariecurieplay | 「躺在床上看絕命追殺令,我愛死哈里遜福特了。」 image source: funny-picture |
邱吉爾, 1874-1965 二次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竟然也得過諾貝爾獎,而且拿的不是歐巴馬的那座和平獎(本篇文章沒有統計和平獎)而是文學獎!原來邱吉爾在從政前曾經是記者,出過不少關於戰地的小說和報導文學,甚至曾經在南非報導戰爭遭到囚禁,之後順利逃脫。成功越獄也讓他的聲名大噪,順利選上議員,開啟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政治生涯。 如果沒有邱吉爾的話,就不會有照相的V字手勢囉,因為這手勢是他在鏡頭前的招牌動作,V象徵勝利(不是Ya喔!)戰後60年代,美國的反戰人士翻轉這個手勢的意象,用來代表和平,V才從此大眾化並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不過最早把手勢和和照相做連結的就是邱吉爾! | image source: memecenter |
普朗克, 1858-1947
相較於相對論的巨觀尺度,普朗克的量子理論則是在微觀尺度上開創近代物理的基礎,他和愛因斯坦在柏林大學時也是莫逆之交。量子力學中最有名的就是「薛丁格的貓」(不是某集007莫名其妙的片名),因為哥本哈根詮釋中採用波函數來描述量子態,導致物質的基本狀態只能用機率來表達,產生貓能同時有「活著」和「死亡」兩種狀態的弔詭。
生平致力於統一理論的愛因斯坦非常無法接受這樣的詮釋,於是才說出「上帝不玩骰子」(小時候一直看到這句話但是根本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啊!),認為量子理論尚未完備。
另外,沒有量子理論的話就做不出電晶體,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電腦囉!
image source: feistees
馬奎斯, 1927-2014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小說家之一的馬奎斯,作品經常和魔幻寫實畫上等號,不過同樣具有魔幻寫實風格的偉大作家波赫士和卡爾維諾卻始終未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追根究柢,百年孤寂字裡行間的家國、社會、人道關懷是諾貝爾獎一向致力挖掘的作品內涵,這也能解釋為何同樣被視為偉大小說家的喬伊斯也始終未得獎。
魔幻寫實的風格也啟發了許多台灣一流作家,例如張大春《將軍碑》、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朱少麟《地底三萬呎》。除此之外還有09年的文學獎得主大陸作家莫言。
image source: readme
海明威, 1899-1961
海明威是美國二十世紀的文壇翹楚,他和《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的友情也為人津津樂道。當代重量級導演Woody Allen還把它寫成電影午夜巴黎的主要劇情之一。雖然在20世紀初海明威的聲望壓過費茲傑羅,但現在很多人反而更喜歡費茲傑羅的陰性氣質,村上春樹更把《大亨小傳》列為他最喜歡的小說。
儘管如此海明威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隔壁的馬奎斯就非常尊崇海明威。同樣受他影響的還有古龍。
古龍的電報式文體便是師承海明威。
樸實無華,簡潔有力,一針見血。
可惜後繼無人,
傳到廿一世紀,成了止兀體。
兩老地下有知,想必扼腕長嘆。
image source: poetryfoundation
佛萊明, 1881-1955
不是007的小說作者喔(怎麼又是007),而是盤尼西林的發現者。雖然說盤尼西林的發現是個意外(忘記洗培養皿了),但要是沒有抗生素的研究,大概三分之一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人已經歸西了。
image source: sciblogs
哈恩, 1879-1968
核裂變(核分裂)的發現者,被稱為核子化學之父。核分裂反應衍生出原子彈和核能發電的應用,大概是這十個當中最悲劇性的諾貝爾獎吧(誤)
「核子物理學家午餐都吃...核裂便當!」
image source: quickmeme
傅利曼, 1912-2006
經濟學獎雖然常常被人忽略,但經濟學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尤其傅利曼對貨幣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提倡可說主導了80年代到08年金融海嘯這段期間全世界的貿易政策,也間接促進了中國的開放和崛起。
image source: globalpublicsquare
進步的指標
每年的這個時候,就跟其他的任何頒獎典禮一樣,總是會出現像這樣的討論:
就像奧斯卡獎前後總是會冒出一堆哀悼台灣電影工業的文章一樣。
不過強調獎項重要性的心態,本身就是得獎的阻礙,如果不是發自內心追求,而是為了什麼其他目的的話,是不可能成為能和這些頂尖天才齊名的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