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疫情後的出國潮,2023年儼然成了旅遊元年,台灣出境人數,已達去年8月同期的19倍,日本、韓國和泰國都是台灣人愛去的國家,旅遊基金準備好了嗎?曾有人說「你要理財,財才會理你。」不要再覺得這句話跟自己無關了!若荷包空空,買張機票都是考驗,想要無痛滾出旅遊基金《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即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近一年(2022/08/06-2023/08/05)十大網友熱議的理財習慣,一起來看大家都用哪些方法聰明管理金錢,有智慧地掌握其中秘訣,年年都能出國玩!
image source:pixabay
No.1 堅持儲蓄
如果每個月剩多少存多少,其實不僅存錢速度慢也很難存到錢,可以找一個帳戶專門存旅行基金,將每個月的收入提出一筆小金額存入,且不能動用,「不管是何時拿到薪資, 請先有一個儲蓄觀念: 就是收入-儲蓄=支出」、「可以用這種強迫儲蓄的方式,讓自己每個月多存一點,然後你就可以少花一點」。
許多銀行也都有提供相關功能,如CUBE App可按個人需求設立母子帳戶,子帳戶可以設定目標儲蓄,靈活運用、掌控存錢進度,也可以自己設定子帳戶名稱,設定存款要3/6/9/12/24個月,每月自動從母帳戶執行固定金額的轉帳交易,轉入關聯子帳戶。

image source: pexels
No.2 利用理財工具(股票、基金、ETF等)
隨著物價上漲而不斷通膨,除了透過節流來存旅遊基金,「開源」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中,基金、股票、ETF等都是比較被人接受及討論投資工具,投資也可利用CUBE App做股票、基金的定期定額來存旅費,或是把配息的收入當作年度旅遊基金使用,存股也存旅遊基金,投資更有動力。現在用CUBE App買基金也只要500元就能輕鬆開始,若想買股票,在CUBE App線上開證券戶後,可做台美股定期投資,每個月花一點錢投資,慢慢錢滾錢又可以穩定參與市場,避免一次大筆投入太心痛又抓不準入場時機點。網友建議:「投資可以增值產生利潤,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讓金錢慢慢成長」、「比較符合自己個性應該會是定期定額,所以想說固定買優質公司或某些跟著好公司的ETF」。

image source: pexels
No.3 規劃保險、了解市場動向
無論國內或國外旅行,買一份保障是很重要的,出意外等同讓旅費加倍,萬一嚴重到必須到醫院就診,可能都會讓荷包大失血。尤其現在線上投保很方便,舉例來說,可以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24小時線上投保未雨綢繆,開通保單資訊查詢服務後就可以用CUBE App掌握自己的國泰人壽、國泰產險保單、額度、應繳金額、保單期限及續保提醒,還可以用銀行App看保險新知文章增加保險概念。網友說:「每當有遠行計劃時,一定會替自己跟小孩買足高額旅平險 」、「我會選線上投保比較快」。

image source: pexels
No.4 善用銀行存款利率
存款利息也算是被動收入的來源之一,現在也有許多數位銀行推出利率的優惠方案,將旅遊基金存進去,約定時間一到,就會有利息生成,可以善加運用利率的力量讓旅遊存款愈變愈多。一些人也會直接存外幣當作旅遊基金,尤其是通用性高的美金。以國泰世華為例,9月30日前只要用國泰世華CUBE App用10萬新臺幣換任一外幣,10月16日至11月30日就可以享受單筆3,000美元一個月5.5% 定存資格(名額有限,先搶先贏),用銀行App就可以先把旅費換好又順便賺外匯利息,出國跨年的旅費又多存了一點。網友表示,「外幣高利定存是相對穩定的理財商品」、「美元利息高,可以存美元定存」。

image source: pixabay
No.5 戒掉亂花錢壞習慣
存旅遊基金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借助投資,最基本的「消費」規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環,為了追逐潮流買的最新型手機、時下最流行的衣服卻只穿過一次,這些衝動性消費不知不覺中就偷走你的錢,分清楚「想要」和「需要」,有助於更快存到旅遊基金。「去路邊攤也是一定要有行動支付才去,這樣可以避免很多衝動消費,因為不是每間都有行動支付,這樣就可以省下滿多錢的」、「如果買某個食品並非必要的,就不該因為它現在打折就買一堆回家」。

image source: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