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隔壁的王媽媽怒氣沖沖的走進電梯,嘴上喊著「走快點!不要一直玩手機,眼睛會壞掉!都不知道,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嗎!」後面跟著滿臉不耐的小二兒子。電梯空間不大,母子之間的距離,卻是海角天涯。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印象中,我們的父母、老師、長輩,彷彿都曾說過類似的話。而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之後,是否也會不經意地向孩子說出「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話?
兒童時期是人格養成很重要的關鍵期,無論是課業、健康、生活習慣等,家長們總是努力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醒、叮嚀,有時不免失去耐心,關心的言語聽在小孩耳裡就變成煩人的碎碎念,但仔細想想,這些都是爸媽真切的愛啊!
image source:pexels

長期關注兒童議題的保誠人壽,作為台灣兒童保護領域的思維領導者,自2020年開始針對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議題,包含兒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教育,攜手知名學術單位共發表三本白皮書,本次和《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合作,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近一年(2022/07/25-2023/07/24)網友公認父母十大碎念金句,進一步分析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親子互動,其實隱含著父母最關切的兒童議題。
從本次十大排名中,不難發現父母關注的面向不外乎兒童的健康、教育與教養,然而要如何正確傳遞為人父母內心真切的關心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建議,若不想要當個碎碎念的父母,應該「用傾聽」代替先入為主的批判,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以同理的角度給予建議,不但能改善親子溝通,更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No.1 這麼做是為你好
父母護子心切總是喜歡替子女著想,並把自已過去的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希望為孩子安排最好的人生,諸如:「媽媽是為你好,讓你少走冤枉路」、「因為我這是為你好啊(華人父母必備台詞)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儘管父母的起心動念是好的,但如果總是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決定,在不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的情況下,孩子也會更抗拒溝通。
保誠人壽《兒童心理白皮書》(註1)提及,父母應該為孩子制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同時保有彈性並理解孩子。父母雖然有強烈的個人主張,但要經常與孩子溝通,用心聆聽,並把孩子的意見、想法和感受納入考量。根據調查,在「權威民主教育」(註2)方式下成長的兒童,其生活滿意度和自尊的水準更高。

image source: istockphoto
No.2 紅包,媽媽先幫你存起來
「乖乖聽話~媽媽先幫你存起來喔」、「紅包,馬麻幫妳存起來,等妳國小畢業,馬麻帶妳去歐洲玩!」這些話是否很耳熟?雖然有不少父母的確是將紅包存到孩子的銀行帳戶,但這些用心良苦的理財規劃,若是全權由父母掌握,孩子也無法學到任何理財觀念。專家建議,與其「獨裁式」的幫孩子存起來,不如趁此機會建立孩子的金錢與理財觀念。另外,更能運用保誠人壽推廣超過十年的「CHA-CHING兒童理財教育計畫」(註3),透過生動活潑的教材,為7至12歲的小朋友建立「收入、儲蓄、消費、捐獻」的四大金錢循環觀念。

image source: pexels
No.3 我數到3
不少家長習慣用「我數到3…1~2~」來要求孩子聽話、建立規範。網友說:「用一句話證明妳是媽媽,『我數到3』絕對榜上有名」。短期來看,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屈服,但隨著年紀漸長,「數到3」的魔力也不再有效。與其希望孩子強制服從,父母更應該明確告知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在孩子無理取鬧或做錯事時,應該馬上糾正,而不是等到「數到3」才執行。另外,若能「以詢問代替命令」,例如「現在應該做甚麼呢?」、「接下來,下一步呢?」,協助孩子思考不這麼做/這麼做的行為後果與差異,從小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及培養起責任感。

image source: pexels
No.4 考得怎麼樣?/成績單呢?
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後,父母多了一項關注學業表現,特別憂心小孩學習成績落於人後,因此總會聽到,「晚餐時,家人問我第一天考得如何。我爸媽急切的問著」、「考得怎麼樣?」總是急著關心考試結果,但類似的「關心」是否又增加孩子的壓力以及親子關係緊張呢?
保誠人壽《兒童心理白皮書》指出,親子關係為人一生中最初也是持續最長的人際關係,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對兒童的主觀幸福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消極的親子關係則會阻礙兒童的發展,包括問題行為增加、破壞性行為增加,甚至導致犯罪行為的出現。

image source: istockphoto
No.5 功課寫完了嗎
孩子的學習和教育,總是父母關心的重點。有爸媽提到,「每天都要緊迫盯人,小孩功課寫了沒?」背後的期待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出類拔萃,比自己更好、能夠自動自發、對自己負責。若要培養出獨立、負責任的孩子,則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對成果負責」。
保誠人壽《兒童教育白皮書》指出,強化兒童的韌性需要賦予他們更多自主的權力與責任,使兒童能在學習任務與環境之間靈活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落實該計畫的策略包括:培養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強化兒童的能動性。許書華醫師建議,面對孩子教育,父母可多花時間陪伴學齡階段的兒童,培養孩子好奇與探究的學習動機,訂定合理的自主學習計劃,提供孩子更多元與自由的學習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小孩教養好痛苦!吵就要給糖吃嗎?

image source: 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