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人都期待自己的居住品質寧靜、安穩,但現實生活上,總會有來自鄰居的噪音或外界的干擾聲響。眾所周知,近期藝人隋棠被鄰居控訴放任家中小孩嬉鬧,引發風波;藝人王子曾因為在家舉辦派對,聲音過大被鄰居投訴;還有周湯豪也曾被鄰居抗議,半夜播放音樂太大聲等等。
每個人對於噪音的容忍度與敏感度不盡相同,《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統計出網友熱議的「10大居家噪音」,究竟哪些聲音最令人難以忍受?
信義居家合作協力商賽亞室內裝修設計師劉大章表示,早期的老公寓、華廈,結構與厚度的要求與現今不同,因此樓上小孩跑跳聲、移動家具聲、拖鞋聲,樓下住戶都可能聽到,通常入住前都較難發現,若想遠離噪音,最頂層的房子離馬路最遠,相對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想進一步改善這些困擾,可從「吸音」、「隔音」兩方面著手,例如購買市售的吸音材料,貼或噴在天花板、牆壁上,將聲音吸掉;欲效果更好,可於天花板內層做隔音,可有效減少大部分噪音。
No.10 開關門聲
各種門扇因為材質、設計不同,加上每個人力道不一,容易在開關門時產生撞擊聲;使用好幾年的門扇、軸承老舊的鐵捲門也難以避免出現「嘎吱」聲響。對於開關門發出的聲響,不少網友都很有感,「我媽直接去隔壁跟他們說,對方給的回答是『我們的木頭地板舊了、腐了才會那樣,門要大力關才能關起來』,後來又說甩門都是小孩在甩」、「正樓下的住戶,三不五時會叫我們走路小聲一點,關門聲注意一下,我自認噪音不是我造成的」。若是想開關門輕聲一點,可嘗試貼防撞膠條、防撞泡棉或是在旋轉的配件上加潤滑油,調整緩衝效果。

image source: pexels
No.9 聊天、吵架
若自家門窗隔音效果不佳,又與隔壁住戶間隔很近,或是住得比較靠近馬路邊,外邊的聊天聲、吵架聲容易聽得一清二楚。有網友反應,「真的很討厭三更半夜,講話超大聲沒品的住戶」、「(外籍住戶)他們講話都很大聲喧嘩,而且還會在走廊抽菸,真的很困擾我們」。對於聊天講話聲,不少人都有遇過類似情況,有網友提出建議,首先可以先找出噪音的源頭,透過匿名貼紙條善意提醒,或當面向對方進行初步溝通;若溝通無效則可收集證據,在噪音發生時錄音錄影,再進一步尋求管委會或警察協助。

image source: pexels
No.7 移動家具聲
地板是家裡最容易產生噪音的地方之一,而且地板發生的聲響,相當容易傳到鄰居家裡,無論是稍微挪動家具或是移動地板上的物品,都非常容易產生聲響,許多網友分享自身經驗,「我們家住在4樓,5樓最近剛搬來一對情侶,只要到半夜1點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噪音,有撞擊的聲音,拖移家具的聲音,還有碰碰碰的聲音」、「我們租住15樓近1年,長期受16樓鄰居噪音所擾,近期因為嬰兒常被樓上鎚子聲、各式各樣櫃子倒塌聲、跑步聲與移動家具聲嚇到,一天至少10次以上」。信義居家指出,以地板來說,瓷磚、混凝土和石材地板的噪音傳遞力非常強,可嘗試採用橡膠、新時代乙烯基、地毯或軟木地板等材質,近年大多數複合地板還提供減聲襯墊以減少噪音。

image source: pexels
No.6 拖鞋腳步聲
住公寓、大樓的民眾容易遇到樓上、樓下相互干擾的情況,尤其當樓上鄰居步伐重、用力走路時,樓下鄰居可能會受到噪音影響,網友表示,「隔音很差,樓梯間的聲音很大,樓上的腳步聲也很明顯 ,這點最困擾,每天早上都會被吵醒,不知道耳塞能否改善」、「每天晚上的腳步聲,真的是會讓人得病」、「舊房子隔音本來就差,腳步聲也是很明顯,尤其夜深人靜,只能請你們加穿室內拖鞋」。房產專家Sway在粉專「Sway房市觀測站」建議,「你覺得腳步很輕,不代表真的很輕,樓上的狗跑步或是不同門的甩門聲,都聽得很清楚,在家建議穿拖鞋,才會降低腳步聲。」

image source: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