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存到一筆頭期款,買下自己的房,開心之餘,隨之而來則是每個月要面臨的房貸還款壓力,加上房價居高不下,購屋需背負的貸款金額就愈高。根據聯徵中心新增房貸資料顯示,國人房貸金額屢創新高,2020年1月疫情剛發生之際,只有1/4民眾房貸金額超過864萬元,但2021年1/4的房貸族房貸超過996萬元;意味著每四個人之中,就將近有一個人的房貸將近千萬元,比例創下歷年新高。《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調查近兩年來身上有房貸的人常討論及煩惱的10件事!

1、夫妻分攤方式
許多情侶、夫妻會選在婚前或婚後共同買房,協商好頭期款、房貸雙方負擔的比例。像是知名網紅「那對夫妻」2021年開心分享夫妻終於買房,Kim(京燁)霸氣寫下:「雖然房子的名字歸太太,但房貸我來扛」,創下10,958筆網路聲量。但也有網友苦嘆自己一肩扛下家中的經濟包括房貸,另一半則不願負擔,「我一個月也才賺4萬,要繳房貸要給孝親費要養小孩,沒想到現在還要多養一個沒用的累贅」另外,若是合繳房貸萬一離婚,還會衍生出夫妻財產分配等問題。

image source: pexels
2、持續升息
央行繼3月升息1碼後,6月再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升息有助降低通膨、物價緩漲;但對揹房貸的人來說,則每月需負擔的費用就更多,以房貸1000萬、利率1.6%試算,30年房貸升息半碼,房貸負擔每月多出608元。房貸族紛紛說,「再升息,現在吃超商,馬上變吃土」、「真的很無奈,房價漲完、漲利息」,但也有網友認為,「升息是唯一抑制房價的手段,其他都沒用,房價漲勢應該會止住了」、「自己有繳房貸也希望升高一點,在原物料漲價下台幣要是再貶值,各種開銷也會更貴」。

image source: pixabay
3、生子或扶養父母
有房貸要還的人每月生活開支可能已經很緊縮,如果家庭成員再增加,需要再負擔孩子、父母的扶養費用,對房貸族來說更是加重經濟壓力,甚至有人因此猶豫該不該生孩子。「在林口買間房後,貸款約1,000萬,房貸3萬多左右,可以準備生小孩,但我老婆堅決不要,她覺得錢太少別生了」、「老公覺得孝親費是心意,婚前我也不覺得老公每個月給家裡兩萬有什麼問題,但最近討論夫妻財務的時候,提到未來生小孩需要托嬰,還有預計付房貸」。

image source: pixabay
4、無預警失業
房貸族一旦無預警失業,害怕的除了生活費、繳不出子女學費,最擔心的就是,包括購屋、建屋或修繕房屋房貸的本息。「因疫情影響,我們(夫妻)都失業一年多,他(先生)有兩台車,前兩天賣了一台名車,說賣的錢剛好給我還房貸」、「我看現在台北外面百業蕭條,平常出門都要排隊的早餐店也都門可羅雀,看到頓時覺得緊張,只要一想到每個月要還五萬房貸,心中便不勝唏噓」。

image source: pexels
5、造成生活品質變差
許多房貸族都有感的是生活品質被打折,無法隨心所欲的購物、吃喝玩樂。律師呂秋遠曾建議,「除非房貸可以控制在20000元以下,但是不容易。要犧牲生活品質去買房,除非房價一直漲,拿小房換大房,以後加入炒房賣房的行列,否則光是利息與壓垮生活品質,就會很可怕」。網友也說,「房貸就吃掉家庭收入的大半,生活品質也受影響」,但也有人認為,「雖然犧牲掉生活品質,但慶幸自己有提早買,不然現在要來買一定更辛苦!」

image source: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