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桃機群聚染疫案例不斷增加,Omicron病毒也悄悄從國門蔓延至社區,讓居民人心惶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因此將第3劑疫苗間隔施打時間縮短至12週,許多符合資格的民眾頓時塞爆線上預約平台,各醫療院所諮詢電話也接到手軟。
在全球疫情肆虐、人人搶打疫苗的情況下,仍然有部分民眾基於不同理由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甚至產生「疫苗猶豫」現象,《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今天就帶你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一起來揭曉他們不想施打疫苗的15大幕後原因。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No.10 自覺身體健康、免疫力強
想要讓身體能夠保持健康,許多網友認為首要條件便是「提升免疫力」,包含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都能有效增強抵抗力,遠離疾病威脅。
在2021年5月本土病例爆發前,網路上曾流傳「我OK你先打」的口號,希望能將疫苗留給前線醫護人員接種,有網友認為即便不施打疫苗,若在平時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增強自身免疫力,就能大幅降低被染疫的風險。

image source: pexels
No.9 認為台灣疫情相對安全
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時刻,台灣因為SARS的前車之鑑,這次面對COVID-19來襲時才能自主戴上口罩,不僅守住本土疫情,也備受外媒肯定。
2022年1月歐美疫情竄燒,美國單日確診人數飆破百萬,歐洲國家也深陷Omicron變種病毒危機。台灣從疫情爆發以來,雖仍有染疫個案,不過相比其他國家確診人數稍微緩和,部分網友也認為「國內疫情穩定的話,就沒有施打疫苗的必要性」。

image source: pexels
No.8 親友建議不要打疫苗
在人生中多數時間會與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長官及同事相處,當面臨重要抉擇時,他們的寶貴意見也會左右我們最後的選擇。
BNT日前曾傳出青少年接種後發生心肌炎反應,也讓許多家長打算不讓小孩接種第二劑,另有女網友分享自身經驗,哭訴她的男友被父母的觀念影響極深,甚至被灌輸「不要打疫苗」的想法,認為應「崇尚自然,不要讓藥物入侵身體」,讓女網友直言無法諒解。

image source: pexels
No.7 不能出國接種也沒用
以往春節總是台灣人攜家帶眷出國的旅遊旺季,不過近2年因為COVID-19疫情蔓延,多數國人只能放棄出國的計畫,選擇國內其他旅遊行程。曾有網友在網路論壇也好奇詢問大家不施打疫苗的原因,其中不少網友也回應「等可以出國才想打」、「只要政府沒有開放國門的規劃,那打疫苗真的就是單純的風險」、「除非要出國或是要去的地方要求要打再打」。

image source: pexels
No.6 對政府防疫政策沒信心
從2020年1月23日起,指揮中心因應疫情在每日下午2點召開記者會,除公布確診個案與可能傳染途徑,也會對國內防疫政策做滾動式調整,不過日前曾針對回溯個案創造「校正回歸」等新名詞,也引來網友批評「毫無公信力可言」,日前傳出疫苗死亡案例也有人表示「打疫苗而死的比病死的還高,也許我得了新冠會是輕症,打疫苗卻嚴重不良反應,打與不打都是賭注」。

image source: YouTube/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