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歐美國家比起來,台灣人比較沒有定期諮商的習慣,總認為看「身心科」、「精神科」就是怪怪的,也因此長期以來忽略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對精神疾病、憂鬱症患者貼上不少惡意的標籤。
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就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統整這一年內,網友最常誤會的精神疾病迷思,並請和信醫院身心科的鄭致道醫師,破解大家的錯誤印象。
延伸閱讀:過敏狂咳嗽、壓力山大睡不著…最讓網友崩潰的三大文明病!
image source:客家電視台提供
No.10 生病以後就無法工作
憂鬱症、躁鬱症都是屬於精神疾病,有不少雇主認為這類型病症無法控制壓力和情緒,因此多半不會錄取,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罹患精神疾病後,被公司直接被開除。
醫生怎麼說👉
診斷精神疾病的標準,就是以個案的功能是否已經受到影響,包括社會、職業和活動功能等。這確實會造成病患無法勝任原本的工作和學習。若有這種情況醫師也會介入處理,不過大部分的患者都能恢復,治療的目標也是以恢復病患原本的功能為主。

image source: unsplash
No.9 得憂鬱症是因為太愛胡思亂想
常常聽到不理解憂鬱症的網友評論,某某人會得憂鬱症,一定是因為老是愛胡思亂想、心思太細膩、想太多的關係,平常放寬心,單純一點過生活就不會發病了。
醫生怎麼說👉
憂鬱症如同生理疾病,有生理、心理跟社會因素互相影響,不能完全歸咎於病人本身調適能力不好。心理疾病沒有血壓計、溫度計可以測量,所以大家會覺得好像看不到,就是不存在一樣。其實醫學上,已發現是因為神經傳導物質變化或基因的影響。

image source: unsplash
No.8 抗壓性差才會生病/樂觀的人不會生病
憂鬱症發作時,確實會因為情緒和行為改變影響到生活,甚至會被罵「你就是抗壓性太差,才會得憂鬱症!」社會上常有種誤解,覺得草莓族或是抗壓性不好的人容易得憂鬱症,樂觀的人一定沒事。
醫生怎麼說👉
抗壓性差、心情不好、胡思亂想都是憂鬱症的表徵,是因為生病了才有這些情況。常聽到「多跑步身體才會健康,不會生病」,但有些人無法跑步是因為已經生病、心臟負荷不了。老是說「只要怎樣就會好起來」,是不太同理病患的感受,或像在譴責。

image source: IMDb
No.7 憂鬱症患者做事沒動力只是偷懶的藉口
許多憂鬱症患者做事會缺乏動力,不想出門、不想與人交談、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在許多人眼裡這與懶散無異,不理解的人會覺得這是偷懶的藉口。
醫生怎麼說👉
憂鬱症的人會做事沒動力、不想參加活動、沒辦法工作和上學,甚至是連自己喜歡的事情都不想做。這其實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感受不到原本的樂趣,他們不只是辛苦的事情不想做,而是本來很投入的事情,也無法進行。

image source: unsplash
「思覺失調症」的舊稱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部分症狀包括了妄想、幻覺、幻聽、思想,也就是一般人俗稱的「發瘋」。因為既定的印象太深,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有精神疾病、看精神科就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因此貼上標籤。
醫生怎麼說👉
思覺失調症是嚴重精神病的大宗,另外還有躁鬱症、情感障礙、妄想症等,都是屬於嚴重型的精神病。但這類型在門診中算少數,較常見的還是輕型。因此聽到罹患精神病,第一時間不該直接聯想到是最嚴重的病況,不同程度的症狀都值得重視。
image source:客家電視台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