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都市叢林中, 一群紮根數十年的老職人,
在各自的傳藝領域默默耕耘。
努力轉型,試圖被更多人看見!
讓傳統工藝之路能夠走更長更遠。
留存在你我腦海中的傳統工藝產業記憶,
隨著時間推演,
漸漸埋沒在歷史的軌跡裡。
但那些精湛的工法和手藝,
並不代表「老」或是「過時」,
老職人們正不斷用他們的巧手和創新思維,
賦予作品更亮眼的生命力!
打鐵職人江承堯是鐵工廠第三代,本身有美術與工業設計專長,冰冷的鐵製品透過匠人手藝,搖身一變成為不只單純欣賞,也能與人產生趣味互動的藝術作品!
就像童話故事小木偶奇遇記裡的木工師傅,所有作品取材皆來自「自然」。從常見的麻雀到貓頭鷹、貓、狗、魚、企鵝動物元素為基礎,結合玻璃、漂流木、五金等多樣複合媒材,加入音樂及機械連動的設計,讓金屬零件開始有了輪廓、甚至加上能轉能動的活動關節,讓作品更加活靈活現!江承堯曾在草山行館、黃金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也在總統府藝廊、三峽鎮歷史文物館等地參與聯展。充滿巧思的表現形式,成功將鐵工廠轉型成藝術工坊。
三峽除了打鐵傳統工業,藍染技術也頗具盛名。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傳統染布的染劑「馬藍」生長,因此在清末、日治年間,一直是染布業的集中地。但隨著合成化學染劑的上市,染布業漸漸式微,直到近幾年才在當地社區組織的努力復興下,逐漸找回屬於此地的藍染風華。
為了實現區域平衡,新北市啟動「三鶯文創計畫」,以台灣陶瓷文化重鎮-鶯歌為第一站,除了備受矚目的新北美術館在這裡落腳外,未來也將結合鶯歌火車站、陶瓷博物館及陶瓷老街等核心區域節點,盼2030年打造完成「鶯歌藝術城」。
還記得「每日一字」在電視上揮毫的台灣國寶級書法家「張炳煌」書法大師嗎?筆法精湛、下筆蒼勁有力,在書法領域竭盡心志,從推廣到致力於教學,光是整理復原歷代古典碑帖,就花了十年。「電腦興起後,只有鍵盤書寫,文字書寫逐漸被忽略,必須要有根本方式去改變。」張炳煌老師開始研發數位e筆,只要拿起觸控筆和平板,就能繼續寫書法!透過數位圖像辨識,創新的優化技術也讓日本人相當驚艷!
亞洲地區和台灣一樣致力於工藝轉型和突破的,還有韓國及泰國。 三者的數據可以從2018年的傳統工藝產值一探究竟。
單位:億台幣
資料來源:Korea Craft & Design Foundation、
TAICCA
文化內容策進院、 泰國Communit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台灣近年的傳統工藝除了外銷、展售以外,更呈現多元化的發展,不論是結合科技或是數位,都展現新穎的活力,或是透過觀光及體驗的活動,以及展演的方式讓民眾更親近,為工藝的傳承體現了更多可能性,2018年的產值就已達到了783.7億元台幣
建立產業垂直整合平臺,拉近工藝業者與一般消費者間的距離並促進雙方的交流與經濟流通。
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工藝空間交流平臺,加強媒合新進工藝師與現有的工藝製造業者、一般消費者三方業務互動合作。
鼓勵製造商結合現有的製造技術、設備及廠房空間,將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的作品量產,藉由與新技術融合展現傳統工藝品的全新風貌。
設計可展示工藝產品的互動空間,吸引對工藝品有興趣的消費者前來消費。
2018年成立的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為泰國的創意產業成長注入新活力,帶動了公部門以及私領域的創意與創新投入。泰國政府依照不同創意區的獨特的身份和生態,重建文化、創意與經濟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以確保環境和社區利益。
走進歷史文化,用五感憶當年風華
走讀和導覽,激盪出藝術新火花!
淡水美景光用眼睛一覽肯定意猶未盡!「琉傳天下琉星花園」領著人們進入琉璃的魔幻世界,就像穿越哈利波特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帶來全新的五感體驗。在淡水深耕超過十年,致力於讓琉璃不只是藝術品,而是能走入每個人的生活。館內不僅可以欣賞多樣的琉璃裝置藝術,還能動手DIY,體驗琉璃作品從無到有的製程。即使只是靜坐在室內花園露臺上,感受陽光灑落,也是格外地享受。
單位:聲量(筆)
資料來源:《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所謂職人,除了日以繼夜專研技術、磨練心志
其精神所在就是『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
新血的加入,更是刻不容緩的事
四、五月適逢採茶季,坪林所有茶園頓時熱鬧起來。新峯友茶第五代傳人詹承得告訴我們:「採茶季一開始,忙起來就是沒日沒夜,坐下來的時間很短,都是拿來休息和睡覺的,茶葉生長不等人,萬一碰上下雨無法採收,品質就不好了。」78年次的詹承得,學的是電子資訊,退伍後想念家鄉的茶香味,回家學做茶「每一個步驟都是功夫」。
同樣是第五代茶傳人-白青長茶作坊的白俊育也是七年級生,原本熱愛衝浪的他,20多歲就決定回來繼承家業,也因為年輕有衝勁,更號召同為坪林茶園二代組成「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一群人一起談茶、分享,擁有一樣的興趣,集合起來就會有力量,坪林青農應該被看到,包種茶應該走出去!
「水金九」音似於閩南語的「美很久」,這三個字串起「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這三個美麗的小城鎮。將鏡頭拉近,以礦山聞名的金瓜石聚落,近年因年輕人口外移,日漸缺少活力……。連續幾年當地藝術季的舉辦,吸引不少在地出生或非在地的藝術家返鄉、駐足,連帶注入一股新氣象,也藉由藝術家的巧手及創意,將日漸被遺忘的「故鄉味」一一找回。
執行企劃:袁鈺婷、唐小玲
採訪編輯:賴琬琳、陳盈蓉、陳羿郿
攝影剪輯:陳柏任、林詣翔、廖志叡、賴韋忠
數據分析:劉嘉盛、楊丞碩
視覺設計:陳香匡
網頁製作:廖嘉偉
製作單位:網路溫度計
監製:蔡岳樺、賴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