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傳染病從何而來?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發生了兩次物資搶購潮,分別落在二月初及三月中,兩次事件皆是疫情恐慌受到網路社群的傳播而造成的混亂。二月初的衛生紙之亂起因為網路謠言,三月中的搶購事件則是在台灣確診數破百之際,所爆發的群體恐慌,民眾不只囤買衛生紙,也搶購泡麵、罐頭等物資。兩次事件因疫情環境、時空背景的不同,民眾的恐懼成分及傳散路徑也有所差別。
解構兩次搶購潮,疫情爆發強化危害感

從恐懼分布圖看兩次搶購潮的恐懼成分,民眾主要的恐懼皆為「不可控制感」,代表著人們因買不到民生必需品,而感到失去自我防衛的掌控權。諮商心理師周慕姿認為,人們對於不確定性高的資訊或疾病會產生恐懼,促成囤積糧食的行為,即便台灣沒有物資短缺的危機,大眾仍想做些什麼以獲得控制感。
三月時全球疫情升溫,歐美出現搶購物資的亂象,同時間台灣確診數破百、邊境管制再限縮,民眾擔心封城禁足、物資短缺,致使三月的危害感較二月高。
新聞媒體是二月搶購潮的關鍵傳播者

二月初民眾因謠言瘋搶衛生紙,透過傳散路徑圖觀察,民眾的囤買行為於2月6日在臉書社團曝光,網友描述大賣場的衛生紙一包難求,PTT論壇上則有鄉民透露不肖業者在製造搶購恐慌,後警方查獲為傳銷業者散布假消息。
7日,消息擴散至新聞媒體,媒體的傳散力大幅高於民眾的自主討論與意見領袖,成為當天的關鍵傳播者,然新聞的報導內容主在呼籲民眾不須搶購。
8日,媒體的報導量驟減,降低了直接性的傳播,但前一日規模眾多的報導觸及率高,導致民眾後續的討論度加劇,意見領袖的關注度也增加,但主要的話題圍繞在評論不理智的搶購行為,恐慌情緒不及前兩日高。
三月的囤購恐慌透過臉書社團延燒不止

三月中雖再次出現物資搶購的風向球,但真正造成民眾恐慌的時間點,落在3月18日確診數破百之際,多篇搶購文出現在PTT論壇。
19日,事件熱議的場域在民眾的自主討論上,臉書社團「美妝公社」的傳散節點大,社團內討論熱度高,雖民眾討論的方向主在批評搶購的行為,但網友不斷上傳的「貨架清空照」具有一定程度的恐慌能量,讓恐懼持續擴大。
20日,臉書粉專「爆料公社」形成巨大傳散力,同時間跟進報導的媒體增多,新聞中衛生紙限購的資訊與民眾大打出手的混亂景象在社群上被分享轉載,瘋搶物資的焦躁氛圍形成高峰。
疫情下的恐慌傳播,民眾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兩次搶購潮的起始點都在討論區,消息再由討論區向外溢散至新聞媒體。二月的衛生紙之亂,在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咱只有一粒卡臣」的澄清貼文,以及媒體的闢謠後快速落幕,但三月搶購潮因疫情嚴峻,民眾危害感驟升,即便蘇貞昌信心喊話「盡量買、貨很多」,仍無法遏止民眾的恐慌行為,且媒體的傳散力不及二月初,真正讓恐慌不斷延燒的,是民眾的自主討論力。
圖文影音眼見為憑,恐慌傳散力道更大
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宇君分析,臉書這類社群平台使用普及率高,貼文上的圖片和影音傳播力大,所以民眾容易在臉書上看到衛生紙搶購的畫面,進而產生恐慌心理跟風囤買。社群平台的貼文分享功能、以及圖像為主的傳播方式,皆助長了資訊和恐慌的傳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