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合一大選即將開打,防疫政策將會是民眾檢視政府施政能力的重點項目。國內疫情爆發至今兩年多的時間,台灣從疫情初期的防疫資優生,到現在歷經了口罩之亂、疫苗之亂、快篩試劑風波等等,不僅引起許多疑問和討論,政府的超前部署更受到檢驗與考驗。
民眾期待的政府是能從過去事件、案例獲取相關經驗,讓防疫之路走得更順、更穩,而非步上冤枉路。當清零不再,與病毒共存成為未來的目標時,政府是否已有萬全準備?是否擬妥配套措施?防疫政策上任何一個小改變,都會與民眾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因為本土疫情嚴峻全民關注防疫政策,台北市大安文山區議員參選人高揚凱委託《網路溫度計民調中心》調查,針對台北市民眾「中央政府自4月起開始採取『與病毒共存』防疫方式,請問對中央政府事前準備快篩、疫苗、藥物、治療等表現滿不滿意?」進行民意調查,做了500份台北市民電訪與網路問卷573份,共1073份有效樣本(信心水準95%,抽樣誤差為±3.00%以內),得知防疫十大民怨。
帶您來看看調查結果顯示,民眾最不滿意的究竟是哪10項防疫政策?
No.1 快篩試劑準備不足
根據《網路溫度計民調中心》調查〈中央政府防疫表現需要改進的項目〉結果顯示,最多人認為「快篩劑準備不足」需要改進,有48.5%的台北市民眾認為政府提供的快篩不足。不少人都有排隊買快篩試劑的經驗,尤其是快篩試劑實名制開賣初期,甚至未到開賣時間,藥局外已是滿滿人潮,形成另類群聚現象。4月28日開賣首日,實名制系統更是一度大塞車。政策實施一週之後,雖然部分區域貨量較緩解,但仍有民眾清晨5點就排隊搶買快篩試劑,有不少民眾氣炸,直呼「沒時間排隊」、「真正需要的人買不到」等等。

image source:網路溫度計
No.2 醫療照護人力短缺
民怨第二高的項目是「醫療照護人力短缺」,33.4%的人認為許多醫院醫療人力不足。日前中央為改善照護人力短缺的問題,下令地方醫院將專責病房「護病比」從原先1:5調整為1:9甚至到1:15,引發基層強烈反彈。為了補足人力缺口,亞東醫院則是開出時薪高達625元的職缺,並且限「確診過」的康復者來應徵,主要負責照顧確診病人的生活起居。亞東醫院希望藉由高薪吸引照護人員,盡力補足人力不足問題,減緩醫護面臨的龐大壓力。

image source:示意圖/Pexels
No.3 政策宣導混亂
第三多人不滿的項目是「政策宣導混亂」,32.6%的人認為許多政策宣導混亂。為了因應疫情,中央拋出防疫政策「3+4」,而疫情相對嚴峻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則提出「軟性封城」的想法;幾乎同一時間,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喊出「居隔轉型」的方案,對於這些政策的內容,很多民眾都是一問三不知。
另外,隨著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防疫政策,陸續推出「居家檢疫、居家照護、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一系列的防疫新名詞,很多人看了一頭霧水,不僅難以在第一時間確切了解細節,更令憂心的是若民眾不了解定義,隔離期間誤出門,恐怕就會觸法。

image source:攝自網路、FB/柯文哲、FB/侯友宜
No.4 輕症治療藥物準備不足
第四名引發民怨的項目是「輕症治療藥物準備不足」,32.5%的人認為政府在輕症治療藥物準備不足。以糖尿病及洗腎患者為例,受限藥物交互作用,僅能使用「莫納皮拉韋」,但絕大部分的診所及核心藥局只備有「倍拉維」,恐怕會致延誤用藥時間點。此外,很多長期臥床的確診者或長照機構住民無法吞藥丸,只能吃「莫納皮拉韋」,萬一這類民眾染疫了,還得一家家致電藥局詢問才知哪裡有藥,對於染疫者以及照顧者來說,相當不便。

image source:FB/疾管署
No.5 政策缺乏規劃不斷變動
第五名為「政策缺乏規劃不斷變動」,31.8%的人認為政策不斷變動,民眾無所適從。疫情爆發至今,民眾期待政府可學習過去的經驗,讓未來防疫政策改善,而非擾民。但近期的居家隔離政策一再轉變,引爆防疫保單爭議,包含家長陪同居隔、保險業拒絕重複投保、居家隔離理賠混亂,民眾最直觀的不滿感受就是「既然投保繳錢了,為何無法獲得應有對待和理賠」。防疫保單這把火,燒了好幾天,主管單位金管會,甚至還被認為有替保險業解套之疑慮。
此外,教育部先前實施國高中「九宮格」停課原則,受到外界嚴厲批評,後來才順應民意取消「九宮格」匡列停課方式。

image source:蔡易餘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