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新聞令人鼻酸,帶動網友熱議安樂死話題
悲父殺死腦麻兒
一名父親長期照顧腦麻兒,崩潰問「大家都累了,殺了你好嗎?」將兒掐死並自首,在汽車後座抱著屍體流淚,被檢方依殺人罪嫌起訴,長期照護的人倫悲劇在台灣層出不窮,也讓網友忍不住發問,若有安樂死這條路可走,結局是否會不那麼悲涼。

image source:appledaily
灼傷沒錢活下去
大陸一名26歲青年,釣魚時不小心把線甩到高壓電線上,觸電落水後全身有70%的燒傷,在救護車上時,意識清楚的他深知自己的傷勢嚴重,後續治療恐是巨額醫療費,家貧又不願拖累父母的青年便開口要求想安樂死,讓救護人員十分感慨。

image source:ebc
活太久想尊嚴死亡
104歲科學家古道爾曾公開表示 ,「我的生活品質不斷下降,我很不快樂,我想死,這沒甚麼好難過的,如果想死遭到阻攔,才讓人難過。」因澳洲不允許安樂死,最後他選擇前往瑞士,如願有尊嚴地以安樂死的方式過世。

image source:weixin
安樂死背後的訴求,簡單而言就是人們對「善終」的渴望。人權意識抬頭後,善終變成許多人的最後要求,撇開龐大的安樂死議題,其實最好的善終是讓死者保有尊嚴,生者無憾道別。
女星曾寶儀在安樂死議題的紀錄片裡透露,當她在瑞士見證人瑞科學家古道爾安樂死後,得到最大的體悟,是在生死這件事上,不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評斷別人的人生、對錯、快樂或痛苦,生者不應該把自身離別的悲傷,加諸在即將離去的人身上,給予祝福即可,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好的選擇。
image source:weixin
安寧緩和醫療與安樂死的差異
既然有了安寧緩和醫療,又何必要安樂死?安寧緩和醫療在台灣已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人選擇不接受急救和其他醫療行為,好好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安寧緩和醫療與安樂死的差異,在於安寧緩和醫療雖能讓患者決定是否繼續進行醫療行為,但只是做到「尊重患者意願」層面的舒緩,並不能讓患者真正毫無痛苦嚥下最後一口氣。
安樂死則是由病患自主服藥或按下藥劑開關來停止生命,能跳過安寧醫療嚥氣前的那段苦痛,死亡的過程從被動變主動,所謂的「尊嚴」是握在病人手中的。

image source:pixabay
支持:人權尊嚴與選擇權
安樂死能讓病情不可逆的患者,縮短迎接死亡的漫長過程,減輕肉體與心理接受無效治療時所承受的痛苦,讓患者有選擇、有尊嚴地離去。
支持方認為這樣的做法符合《世界人權宣言》所提及的人類基本選擇權利,同時也可以減輕照護者的經濟與心理壓力,並減少醫療資源的虛耗。
倘若患者長期被重症侵蝕,人生最後階段已呈現「失能」狀態,支持方也希望在安樂死合法與所有條件健全的前提下,讓明明還活著,卻什麼也不能做的人善終。這也是傅達仁推動安樂死的宗旨,由患者自己決定生命的終點。

image source:pixabay
反對:醫學是為了救人
安樂死要面對與宗教的抵觸,還有倫理道德層面的爭議之外,也須思考是否被有心人士濫用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另外,醫療存在的價值也會受到考驗,畢竟醫療以拯救生命與治療疾病為目的,與安樂死的理念相矛盾,恐影響醫學研究的積極與進步。
安樂死的過程有許多抵觸各國法律的環節,目前允許合法安樂死的僅有荷蘭、加拿大、瑞士、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澳洲維多利亞省,以及美國六個州份。

image source:pixabay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17年06月07日至2018年06月06日,共一年。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新聞頻道、Facebook、PTT及各大討論區、部落格等,針對討論『安樂死』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別再浪費生命爬文!熱文榜告訴你每小時網路夯什麼★